
为什么现在打稀土王牌?近年来,有关中美科技对抗的新闻屡见不鲜:芯片被卡、设备被禁、企业上市……而如果说很多人感叹中国“被追上”的话,尘封多年的另一张王牌终于登场——稀土。从“与猪肉同价”,到成为世界上无人忽视的战略资源,中国稀土经历了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复苏。有人不禁要问:既然稀土这么值钱,中国为什么不早点进攻呢?说起稀土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“稀有、珍贵”,但在我国稀土开发的早期历史中,这种印象却完全相反。 20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,中国虽然有资源但没有技术,只能低价出售原材料,高价购买产品。塞斯。那时的稀土不仅“便宜”,几乎成了别人高价值产业的“原料仓库”。真正改变这一切的人是被誉为“中国稀土之父”的徐光宪。他用“梯级萃取”理论,直接打破了西方数十年的垄断,让中国第一次掌握了稀土分离的基础技术。更了不起的是,他并没有把这项技术保留在自己手里,而是向大众推广,让全国各地的工厂都可以使用。是中国稀土产业从“资源国”向“工业国”质变的人文通。然而,当时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反响。由于缺乏监管,数十家工厂充斥了这个行业,价格战让稀土比猪肉还便宜。短短几年时间,大量宝贵资源被贩卖到国外价格低廉。徐光贤见状,心中担忧不已。甚至在80岁时,他还带头给国务院写信,呼吁保护战略资源。那封信也成为了中国稀土政策后续调整的起点。